本文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名称)的相关内容!
中国茶叶,你是否知道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从绿茶、红茶、乌龙茶到白茶、黄茶、黑茶,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好处。
八宝茶,又称“三泡茶”,是生活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回族和东乡人待客的传统饮料。
八宝茶以茶为底,掺白糖(或冰糖)、枸杞、红枣、核桃仁、龙眼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口感香甜可口,口感独特,具有滋阴润肺、清喉利喉的优点。
八宝茶的酿造需要加入沸水,这样每个茶弹的味道都会稍微改变,因为每种成分都在不同的时间释放出其独特的味道。说到八宝茶的酿造,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四川茶馆的酿造方法。
四川茶师泡茶很讲究。他们一只手拿着一个一米多长嘴的特制龙头铜壶,有两个颤抖的红球。当尖尖的壶嘴伸到离茶碗不到4厘米的地方时,沸水会直接对准盖碗,快速准确,还有“苏秦背剑”、“反弹琵琶”等赋予艺术性的动作,可以称之为门“绝活”。水沿着碗底翻过来,配料受湿均匀后,盖上茶盖泡5分钟即可饮用。
四川八宝茶与回族茶略有不同,主要是在配料的选择上,通常先按顺序放入冰糖,再放入罗汉果,再放入花旗参、甘草、枸杞、红枣、葡萄干。之后,用末路花茶覆盖配料,放两朵菊花。这样冲出来的茶汤涩绿,并能展现出菊花的幽雅。喝酒时,先用茶盖轻轻打开浮在上面的菊花,然后轻轻喝一口。
它尝起来很浅。咽下去后,有淡淡的香味。味道很好,让人心旷神怡。这种特殊的味道让人感到非常满意。
可以说,八宝茶和茶师已成为四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均用“三炮台”碗泡“八宝茶”招待亲友。在现代城市茶馆喝八宝茶已经很普遍了,汉族人也逐渐感染了这种饮茶习俗。所谓“三炮台”,其实就是习惯用的连盖茶碗和底盘三件头,西北人称之为三炮台。用这种茶具泡茶,有盖可以保温,端起来喝茶不烫手。至于所谓的“八宝茶”,一般由毛尖茶、茯苓茶或普洱茶与冰糖、红枣、龙眼、白葡萄干、核杏混合饮用;又甜又香,有滋补作用。药名八宝茶的来源是卫矛属科八宝茶的枝条。性味归经辛,温,入肝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汤熏洗。别名甘青卫矛(《青海中草药名录》拉丁八宝茶 Euonymus przewalskiI Maxim考证始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编辑本段】主治和好处主治用于蓄血瘀血证,如瘀血肿痛、外伤瘀肿、瘀血阻塞经络半身不遂、瘀血停止胸腹痛等。活血破瘀的好处。
八宝茶植物形态八宝茶小灌木,高达2-5m。树枝通常有四个木栓棱或窄翅。叶对生;叶柄长1-1.5mm,叶片长倒卵形或卵形披针形,长1-4cm,宽5-15mm,先端常变窄。聚伞花序有3-7花,总花梗细长如丝,长1.5-2.5cm;花深紫色,直径5-8mm,4数,雄蕊无花丝;每个房间有2-6颗胚珠。胶囊呈紫色,扁圆锥形,4浅裂。种子1至数颗,黑紫色,一半的基部被橙红色多皱假种皮包围。
中国顶级政府菜大全
孔府菜
孔府菜历史悠久,烹饪技艺精湛,独具特色,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方菜。其烹饪技巧和传统名菜代代相传。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孔府菜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孔府历代成员,秉承孔子食不厌精、炖不厌精的遗训,素精饮食。菜肴的制作非常精致,不仅材料精细,工作精细,温度严格,注重口味,而且巧妙地改变和调整,应该新鲜,以满足他们的祝福。
自西汉以来,随着孔子后裔政治地位的提升,到明清时期,衍生公曾经是一个官员,也是文官的第一名。他们享有上朝的荣誉。皇帝朝圣,祭祀活动频繁。每次皇室成员来到曲阜,他们都必须举行盛宴。至于高级官员的涌入,孔子也应该举行高级宴会。
孔府菜用料广泛,从山珍海味到瓜、果、菜、辣椒或山林野菜,都能做出美味的蔬菜。孔府菜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饪技巧全面。孔府菜的命名非常讲究,寓意深远。有的沿用传统名称,多为家常菜;有些被命名为简单、优雅和诗意。
孔府菜共有200多道菜,内容包括“六艺礼宾宴”、“孔府素宴”、“孔子礼乐宴”等,其宴饮程序、宴饮风格、酒茶配置,反映了中国政府宴饮的风格,是政府美食的生动再现。其代表性菜肴包括:
一卵孵双凤、诗礼银杏、孔府八珍、孔门牛排、尼山郊游、霸王别姬、麒麟御书、带子上朝、八仙过海闹罗汉、孔门豆腐:孔府饭、孔府煎饼、三色冷面等。
孔府菜讲究“色、香、味、形、气、意、疗”。
其中,意思是孔府菜的荣华富贵、诗礼的传承、吉祥的寓意等。比如孔府菜中的“诗礼银杏”就有很强的文化内涵。《诗经》中,孔子问儿子学诗学礼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件事,后来在明清时期建了一座诗礼堂。大厅前有两棵宋代银杏树,因此得名诗礼银杏。
再比如孔府菜中的经典作品《带子上朝》,也有典故。1894年,慈禧太后生日。当时,75代衍生公夫人带着76代衍生公夫人到北京为慈禧生日,这道孔府菜因此而得名。这道菜是用莲子和五花肉做成的。把五花肉切成丁,用勺子吃时,莲子朝上,意思是“带子上朝”。
孔府菜不仅传达了一道菜,更传达了它的饮食理念和文化。孔府传统菜系代代相传,成为中国饮食界历史最悠久、文化品位最高的饮食体系。
特别是孔子的文化形象一直闪烁在孔府菜的核心区域,吸引着中国人的饮食情结。
谭家菜
谭家菜注重意境与菜肴的融合,作为一种官方菜肴要流传下来并不容易。20世纪初,京城最著名的三大私家烹饪:军事"段家菜"、财政领域"王家菜"、银行业"任家菜"随着政府老爷的兴衰,他们都起起落落,最终灰飞烟灭。而谭家菜,这个清朝官僚家庭生产的私家菜,由于其独特的色、香、形特点,可以在京城扎根。
谭家菜产于中国清末官员谭宗君家中。谭宗君的父子喜欢美味佳肴。谭家的女主人擅长烹饪,不遗余力地聘请北京名厨学习艺术,不断吸收各派名厨的负责人。久而久之,他们创造了一种谭家风味的菜肴。
由于谭家菜选材精美,制作精细,特别是重火功和调味工艺特点,深受各界食客的赞赏和尊敬。当时,它作为一种家庭菜肴在北京很有名。未来,由于谭家运不好,家庭道路下滑,他不得不以经营谭家菜为生,这使得谭家菜得以进一步发展。
因为谭宗军是同治两年的榜眼,所以谭家菜也被称为“榜眼菜”。谭家菜的烹饪方法主要是烧、炖、炖、靠、蒸,“比干货更好”,“擅长汤老火烹饪海八珍”。在整合了东、西、南、北、政府市场的烹饪技术后,形成了自己的学校,创造了中国菜的顶峰和“孔府菜”、“花园菜”又称中国三大官方名菜。
梁实秋在《鱼翅》中写道:“谭家住在西单一个普通的宅院里,每天只做两桌菜,提前十天预订。最奇怪的是,每张桌子都要为主人谭君留下第二个座位,这意味着他不仅是一个商人,还要和座上的名人贵宾社交。
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无论吃客有多大的权力,都要走进谭家门吃谭家菜。很多名人都在京城请客,希望谭家厨师能出“外会”,都被拒绝了。尽管如此,谭家菜依然风靡千里,达官贵人争相定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戏界无口不学谭(谭新培),食界无口不夸谭(谭家菜)”。
谭家菜有四大特点:
一是选材考究;
二是下料好;
三是火候足;
第四,慢慢做,追求醇厚、柔软、腐烂。在烹饪中,糖和盐往往是一半,甜而新鲜,咸而芳香,菜肴味道适中,美味可口,无论南方人,北方人都喜欢吃。
大多数人对谭家菜的向往始于中外著名的燕翅宴会。这个宴会只有鱼翅有十几种做法,其中炖鱼翅是最好的。
随园菜
花园菜被清代文学家袁枚命名为“花园菜单”,这是记录各种食物,但不是食谱,它记录了中国从14世纪到18世纪流行的300多种南北菜肴,从美味到粥,到著名的葡萄酒和茶,它的地位几乎是美食家的圣经。
这本书的名著主要以当时的南京特色风味为主,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美食、特色小吃和当时的名酒名茶。共有326种,以严格的材料选择和精细的烹饪而闻名。其代表性菜肴有:酱油炸甲鱼、玉虾圆、火瞳鱼翅、雪菜鳗鱼、白鹭蓝天等。
袁枚33岁时放弃官员退休,买下了花园。从那时起,除了和诗歌、文字和葡萄酒外,花园还增加了许多功能,如花园。“除了鲜肉和豆腐,其他的都必须出去买。树上有水果,地上有蔬菜,池塘里有鱼;鸡福的饲养,特别合法;美味的葡萄酒储存,可以被称为珍贵的;各种各样的,比市场上买的更好。”
随园菜讲究中庸调和,不激不厉,以“味浓不油腻”为境界,“一物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这才是随园菜的真正精髓。
东坡菜
中国菜系,无论四大八大,都以地名命名,但东坡菜是最特别的。顾名思义,以“东坡”二字命名的菜肴,必须与北宋著名作家、书画家、诗人、诗人、大胆派词人代表苏东坡先生有关。苏东坡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也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家。
苏东坡的诗歌广为流传,但影响后世最深远的可能是他的美食。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东坡居民那样美味的文人。到目前为止,各省都在这里「东坡」至少有三四十种菜谱,如东坡肘、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酿造、东坡甜藕、东坡烧卖、东坡鲈鱼等。
官方菜流派多,以“东坡菜”的知名度高。东坡菜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菜系的地方划分原则,根据东坡学士的经验和言行形成自己的体系。现在酒店和餐馆都有东坡先生的诗句来证明菜名比较受欢迎的东坡菜。
例如:东坡肉-「不可食用无肉,无肉使人瘦,无肉使人瘦」;东坡黄鸡-「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东坡鲤鱼-「如果你在水里取鲤鱼,很容易捡起来」;东坡黄鸡粥-「五日见花猪肉,十日见黄鸡粥」等等。
云林菜
所谓“云林菜”,起源于元代绘画界四大家庭之一倪赞。倪赞擅长用水墨画江南风光,题画中最常用的“云林”二字,因此被称为“云林先生”。云,高远。林,高洁。倪赞确实是个高尚的人。
名人往往有些怪癖。倪赞不仅有独特的绘画风格,而且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和品味,从而成为一代“美食”之士。倪赞贡献的“云林菜”和他的画卷一样独立。倪赞毫不讳言自己对饮食很感兴趣,这就是所谓的“男女饮食,人之欲存”。他的饮食精神与他的艺术理论有关。
在中国古代,真正有标准的文人食谱很少,倪赞就是其中之一。倪赞写了一部饮食作品,反映了当时无锡当地的饮食习俗,被称为“云林堂饮食系统集”,包括大约50种菜肴和糕点的制作方法。
很多菜如“烧鹅”、“青虾卷”、“川猪头”、“新法蟹”、“雪安菜”等,风味独特,后人相当受欢迎。
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已经传播到现在,甚至传播到日本。这部作品反映了画家的食物感受,食谱以菜肴命题,每道菜都详细描述了原料、成分和烹饪方法。
直隶官府菜
600多年来,直隶政府菜一直被称为中国官方菜肴的“活化石”,从明朝的萌芽、清朝的繁荣到新时期的复兴。直隶政府菜系是在吸收中国饮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满汉全席等皇帝御宴、江浙菜、安徽菜等地方菜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菜肴、小吃、主食都有一定的独特风格,特别是菜肴的结构和宴会形成了一定的格局。清代以来,直隶政府菜发展迅速,形成了中国北方菜的主要代表之一,成为河北菜的主要起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保定政府有许多官员。以直隶总督为代表的历代官员都非常重视饮食。政府更注重美食,各有千秋。直隶政府菜来自民间,形成于政府,升华于宫廷。长此以往,不同于宫廷菜的“直隶政府菜”逐渐形成。
从风格上看,直隶官府菜系肴属中性咸香型,以鲜嫩爽滑、醇厚悠香为主,讲究口味绵长醇厚、原汁原味、咸淡适宜、色味型俱佳、清鲜醇三香融一,同时不拘一格,口味多样,南北适宜,在注重“色、香、味、形”的同时,又增加了“料、器、养”的特点,也就是原料考究,器皿精美,营养丰富。
直隶官府菜讲求美食,各有千秋,至今流传的有李鸿章烩菜、乾隆皇帝与鸡抓白菜、乾隆皇帝与鸡里蹦、慈禧与“阳春白雪”、直督方观承与荷包里脊、曾国藩与曾蹦鱼、曾国藩与锅包肘子、曾国藩与国藩代蟹、相先生豆腐、袁世凯与清蒸炉鸭、总督豆腐、古莲花池与芙蓉鸡片(芙蓉鱼片)、直隶海参、直隶全爆、黄袍豆腐、侉炖鱼、南煎丸子、桂花鱼翅、芴板干贝、夹板鱼肚、西法鹅肝、玉带鱼卷、慈禧槐茂太平菜等。
一道道的精美的“直隶官府菜”配以一个个兴味盎然的直隶历史典故,使直隶官府菜走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成都官府菜
成都为历史名城,西蜀首府,是旧时代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会聚之地,这些人对衣食居处都极为讲究,尤其对烹调技艺的追求,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因而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川菜历史中,官府菜占有重要地位,这是舌尖上的乡愁,也是巴蜀文化更深层次的含义。
成都官府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是川菜中清淡高档菜的代表。“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御府养生菜”,代表菜如香橙虫草鸭、醪糟红烧肉、刘公雅鱼等等。
一些达官贵人常对一菜一肴反复研究,务求制作出他人不能烹调的独家风味,有些经典之作,常须经数日之筹措及秘不告人的制作程序才能成菜,因而公馆内的某些菜品精美绝伦,堪称绝唱。
陕西官府菜
“相府唐博庭院深,玉盘金盏列八珍。更闻丝竹伴莺语,疑似烧尾宴和春。”陕西官府菜,源于周,兴盛于汉唐,经宋元明清不断演化发展,直至民国时期,由陕西蓝田一代名厨李芹溪先生整理发掘而成,历经陕西三代大厨传承至今。
陕西官府菜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独特的技法,如刀工中的整料出骨、各种花刀(菊花花刀、麦穗花刀、佛手花刀、兰花花刀)及其混合使用;瓢工中的“花打四门”“飞火炒菜”“大翻”;制汤技术和烹调中的煨、炝、烀、烩、酿、熘等,都为达到其独特风味——“淡烂”,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口味淡而不薄、口感形整而烂,是官府菜有别于其它流派的最大特色。
陕西官府菜,选料精严,花色众多,风味突出,营养丰富,烹法多样,华丽典雅。整套宴席包含游尝、茶点、宴饮、侑乐、果盘等内容。在菜品的制作上,保留传统的制作技艺,确保一菜一型,一型一味;每套食单中的主菜是由多种原料组合的菜肴,头菜基本都是由山珍海味或三种以上的山珍海味菜品组成;上菜时,遵循一马二驾、一主二仆的原则,主要是鱼翅,顺应下来是虾仁、酿发菜等等;每道菜品的盛装器皿,华贵典雅;造型别致;每道菜点,不但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的佳肴,更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
大红袍最有名
北背根别名北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草质藤本植物,茎长可达2米以上,无毛,叶纸质,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边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且稍凸起;叶柄柔弱,总状花序有花;花梗无毛,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具长柄;花被基部膨大呈球形,绿色,舌片卵状披针形,黄绿色,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长圆形,子房圆柱形,裂片渐尖,蒴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果梗下垂,随果开裂;种子三角状心形,灰褐色,扁平,具小疣点,5-7月开花,8-10月结果。
陈仙烔: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小学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对王熙凤穿着的描写,是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陈仙烔与古代服饰“触电”的最初记忆,也是她的汉服启蒙。
除了儿时便钟爱的古,与汉服的“一见钟情”,又一次为她打开了向传统文化深处探索的一扇门。中学时代,她将《红楼梦》全本中每一段人物外貌与服饰描写,都整整齐齐誊抄在记录本上。
不似汉服成为潮流的作为“汉服圈”的古早玩家,陈仙烔与汉服初遇时,还没有条件通过简单易懂的汉服穿搭书籍学习汉服知识,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描写,阅读“汉网”等网络平台上前辈撰写的汉服研究文章,就这样慢慢积累关于汉服的认知经验,逐渐构筑起模糊的汉服知识架构。“当谈论起汉服时,人们称之为古装。但并非如此,古装是古代所有服饰的泛称,汉服则是汉民族有传统、有传承、有固定剪裁方式、有固定形制的服饰。不同的服饰都有自己的专属名字。”
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向往促使陈仙烔选择在西安读大学,选择了中文专业,“中文专业是我最喜欢的志愿,没有之一。”专业与兴趣水乳交融,学习的世界成为她徜徉兴趣之舟的浩瀚海洋。在藏书丰富的师书馆,她从《国之色——中国传统色彩搭鉴》中学习汉服颜色搭配,从《中国纹样全集》中了解古代服饰图案,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寻找服饰剪裁的答案“古人的华服荣光被书页中的文字和图像记载下来,千百年后,很幸运自己能成为一位‘迟到’的欣赏者,和它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陈仙烔笑着说。
高中时期,陈仙烔就出于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热爱而担任了文学社社长、汉服兴趣小组组长。进入大学,成为国学社长安社长的她,在“汉服知识讲座”以及“汉服成人礼”等诸多活动中担任中流砥柱,每场活动都精彩纷呈、座无虚席。
“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并不全是满口之乎者也,故步自封死板无趣的老学究。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报以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姿态。”陈仙烔说。在她看来,新兴多元的网络平台并非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而是可以作为推广传统文化的“新阵地”。近年来,贴吧、哔哩哔哩、抖音、西瓜等网络平台的发展轨迹,也描绘出陈仙烔的汉服考证、科普、创新、分享之路。
“直领大襟,直领对襟,圆领大襟,圆领对襟;竖领大襟,竖领对襟,还有方领,以及坦领;
一片褶裙,唐交输裙,宋百迭裙,明马面裙”,经陈仙烔填词改编,红极一时的流行《生僻字》被赋予了雅韵与古意,获得了粉丝的喜爱。
“人们对于汉服的配色都比较迷茫,同好之中也没有完整的汉服配色参考方案,大家基本上是按照个人审美来穿搭。”陈仙烔将被誉为整体复原“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红楼梦》相似度最高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汉服配色运用到汉服穿搭中,从2019年2月开始制作了汉服穿搭分享栏目——“从87版红楼梦学汉服配色”,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干货满满的分享每期点击观看量都已过万。栏目即将完结时,看到粉丝们走心的留言,陈仙烔很感动,继续推广汉服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目前,陈仙烔已经在自己的线上平台积累了过万粉丝。“我们汉族的服饰,一衣一裳都是故事,前后中缝教人正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汉服里蕴藏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她期待地说。
在研究汉服之余,陈仙烔还在古琴、茶艺、香道等方面都广有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陕西省学会会员、马鞍山市古琴协会理事、国家级评茶员、国家级香道师这些荣誉,是陈仙烔数年如一日勤奋钻研学习的见证。
同是汉服爱好者的汉语言文学2018级学弟李文同学说:“仙烔学姐是一位优雅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我便是在她的帮助下成功入门汉服的,否则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平日里经常相约挑选汉服、茶叶、香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感受传统“慢生活”带给心灵的洗涤与浸润。
转眼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陈仙烔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继续留在校园,现已成功保研至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她说:“虽然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但未来我也会继续在快节奏的世界里享受琴棋书画带给我的简单快乐,继续在前人遗留下来的精神与物质中感受往日芳华,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六大类成品茶分类依据是,六大类成品茶的分类依据为制作工艺,绿茶的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干燥;白茶制作工艺为萎凋、干燥;黄茶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乌龙茶制作工艺为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红茶的制作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全市总人口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宜林、宜农、宜牧、宜渔。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人文历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
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行政区划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市现辖12个镇、2个街道。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成为中国城市家族中一个年轻的成员。
其他
桐城最早得名于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当时的同安县为桐城县。
桐城最高山峰为华崖山,海拔1065米。
桐城最大河是大沙河。境内长74.79公里。
桐城最大湖泊是与枞阳共有的菜子湖,东西长22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公里。
桐城最大水库是牯牛背水库,建于1965年4月,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
桐城最早的户口记载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当时居民10427户,58562人。
桐城最早记载的地震发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三月。
桐城最早的水电站是1958年3月建成发电的麻山嘴儿冲水电站。
桐城最早的小学是光绪三十年春〈1904〉在县城建成的崇实学堂。
桐城最早创办的报纸是民国元年的〈投子晓钟报〉
桐城最早进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是唐著名诗人曹松,著有〈曹梦征诗集〉
清乾隆年间桐城人方观承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
桐城派称雄清代文坛200多年。拥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群体。“天下文章,归于桐城”。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桐城派,从中学到大学,都要讲述桐城派。
北宋桐城画家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
1958年9月,桐城气候站开始进行气象预报,这是境内最早的预报。
桐城最久远的古遗址是鲁王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5人,安徽省院士一共只有十几人)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学生(16%)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硕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导
桐城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近2000个县级区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过去,即使是也无愧于"文都"的称号
桐城拥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岁时当博岛,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桐城唐湾人,14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保送科大,他和导师在量子领域的一个成果被国际称为段-郭界限,其导师郭光灿为中科院士(段路明的介绍中只说他是Anhui,China,不会忘记了他应该是Tongcheng,China吧。)
桐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桥——石湖桥
桐城为全国第三大包装印刷基地
桐城——同丽江、凤凰等一起被称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十个小城
桐城——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
桐城八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
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桐城文庙——桐城文化的象征
关于桐城的名人
方以智
姚范(清代著名文学家)
戴名世(桐城派)
刘大櫆(桐城派)
方苞(桐城派)
姚鼐(桐城派)
曾国藩(非桐城人,但自称师从上面两位,并公开亮出“桐城派”的招牌)
陈独秀
胡适
张英(父子宰相-父)
张廷玉(父子宰相-子)
左光斗
姚莹
吴樾(“投向清廷第一弹”)
朱光潜(美学大师)
吴汝纶(著名教育家,创办桐城学堂-进桐城中学前身)
方维仪
李公麟(宋画第一)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女侠)
黄镇(外交家)
艾雯(著名作家)
费玉清(本名张彦亭,祖籍安徽桐城,出生在台北。)
张菲(综艺大哥大)
胡一虎(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
发布此篇文章,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向您展示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名称)相关信息,如果觉得有用,可以关注百酒文化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