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给大家分享的是四川宜宾有名的茶叶店(四川宜宾有名的茶叶企业)的相关内容!
宜宾,这个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世界闻名的优质茶叶。
那么,你知道宜宾有哪些有名的茶叶店或企业吗?他们又是如何将宜宾的茶叶文化发扬光大的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1.峨眉竹叶绿:属于绿茶。很多人说到四川茶,第一印象就是竹叶绿。竹叶绿茶在全国非常有名。产于四川省峨眉山,主产区海拔800-清音阁、白龙涧、万年寺、黑水寺1200米。峨眉山产茶始于唐代,竹叶青是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新茶,由陈毅命名,然后开始批量生产。
2.蒙顶甘露:因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顶,故名“蒙顶山茶”,其中,最好的品质是甘露和黄芽。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认为是名茶的先驱。蒙顶甘露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茶和卷曲绿茶的代表。
3.蒙顶黄芽:蒙顶黄芽是芽形黄茶之一,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茶的栽培始于西汉,已有2000年的历史。在古代,它为历代皇帝提供贡品。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蒙顶黄芽外形扁平,芽条均匀,颜色嫩黄,芽毫无表现,花香悠长,汤色黄亮透碧,口感醇厚甘甜,叶底嫩黄。
4.青城雪芽:产于四川青城山。青城茶见于陆羽的《茶经》。宋代设茶场,形成传统工艺。青城雪芽是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一种新茶。制成的茶叶:外形结实均匀,白毫显露,芽叶嫩绿油润,汤色黄绿鲜亮,味道鲜美持久,味道甘甜浓郁,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5.文君绿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县,1979年创建。因为邛崃曾经有卓文君和司马相似的故事,所以以茶名为纪念。文君绿茶是四川省优质名茶。成茶条索紧曲,白毫显露,嫩绿油润;香气持久,汤色鲜艳,口感醇厚甘甜。是四川省优质名茶。
6.川红功夫:产于四川宜宾等地,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功夫红茶的后起之秀。这里的茶树发芽早,川红可以在4月份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之宝被称为“早白尖”。
7.峨眉毛峰茶:峨眉毛峰产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凤鸣乡。原名凤鸣毛峰,现改为峨眉毛峰。是近年来蒙山新创的名茶新秀。其成品条索紧卷,嫩绿油润,银芽美丽,白毫显露,香气清新,口感浓郁,汤色微黄碧绿,叶底嫩绿均匀。茶叶销往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8.雅安藏茶:藏茶是红茶的鼻祖,又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由32种古法制成,由于持续发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她是古茶中收藏价值最高的茶。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产地,已有1300年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安参与茶业。
分别是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茶、川红茶、宜昌红茶、湖红功夫、闽红功夫、宁红功夫、越红功夫、九曲红梅。
简介
1、正山小种
2、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也是中国十大红茶品牌的重要成员。这种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据说早在清朝就出现了,但当时是皇家贡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是传统工夫和红茶的精品。
3、滇红茶
云南红茶在中国十大红茶品牌中也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这种红茶主要产于中国云南的宝山、凤庆和西双版纳。它是以云南大叶茶树独特的鲜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大叶红茶。它是中国功夫红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的重要特点是它的肥胖和丰富的外观。
4、川红茶
川红茶是中国四川宜宾市生产的特色红茶。它是红茶家族的后起之秀。据说这种茶是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它的形状又胖又紧。它是金色的,颜色是黑色和油性的。冲泡后,香气清新,汤色鲜艳。
5、宜昌红茶(宜红)
宜昌红茶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工夫红茶的主要品种之一。
6、湖红工夫
湖红工夫茶主要产于湖南省安化、新化、桃源、涟源,位于湘中,位于雪峰山脉,位于资江中游,“缘安化三乡,到处都是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自生”。湖红工夫自古以来就享有“醇香播太清”正宗的湖红工夫讲究口感醇厚饱满,香味浓郁。
7、闽红工夫
闽红工夫茶系政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统称,均为福建特产。外形条索肥厚,重实均匀,颜色乌黑油腻,毫芽露出,金黄色,极其美观;香气浓郁,香气浓郁,宛如紫罗兰香,汤色红润,口感醇厚。
8、宁红工夫
宁红功夫,简称宁红,是中国最早的功夫红茶之一,主要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宁红外形美观紧凑,色泽黑,水色鲜红迷人,在拼和茶中非常有价值。宁红素以其美丽、金色、直、色泽乌、香味持久、叶底红、口感醇厚而闻名。
9、功夫越红,产于绍兴、诸暨嵊县等县。功夫越红,也叫红茶。绍兴市生产的功夫茶称为功夫茶越红,功夫茶越红,颜色越黑,外形越美观,内质香味纯正,汤色红亮浅,叶底略暗。越红,银白色或灰白色。浦江地区生产的红茶,茶索依然紧实,香气浓郁,口感浓郁。
10、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简称“
九曲红”,它是西湖区另一大传统拳头产品,是红茶的瑰宝。
九曲红梅因其色红香如红梅,故称九曲红梅,味道鲜美,暖胃。
发布此篇文章,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向您展示四川宜宾有名的茶叶店(四川宜宾有名的茶叶企业)相关信息,如果觉得有用,可以关注百酒文化网。
发表评论